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合同纠纷> 合同法违约金赔偿

合同法违约金赔偿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03-16 14:24:27 0人浏览

导读:

只要存在继续履行合同的可能性,非违约方就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原合同的义务;要求对方付违约金,不管是否发生损害,只要有明确约定,违约方就应当支付违约金;给付定金的一方违约,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违约应双倍返还定金要求违约方赔偿自己的损失。法律快车小编收集整理了合同法违约金赔偿相关信息,提供给大家参考,欢迎大家的阅读!
合同法违约金赔偿
  • 合同法中关于违约赔偿案例介绍:原告与被告于2005年2月10日订立了一份购销轴承2000套的合同,合同规定每套价400元,总价款80万元,交货期为2005年4月30日。合同规定:“如果逾期交货,乙方(被告)应向甲方(原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合同订立后,被告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按合同约定的期限交货,原告多次催促,被告一直拖延交货。原告为解燃眉之急,为了履行与其他企业签订的产品购销合同,被迫从市场上以每套420元的价格购进2000套相同规格的轴承。嗣后,原被告就违约赔偿问题发生争议,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并赔偿损失4万元。「争议」本案在审理中,对被告已构成违约并应承担违约责任问题并没有分歧意见,但关于被告应承担何种责任,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因被告的违约行为给原告造成了损失,故应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万元;第二种观点认为:原被告已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条款,...
  •   合同法违约金的含义

      违约金是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用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由此可以看出,违约金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预先约定的、当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违约金作为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具有预定性和确定性的特点。合同法颁布前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则存在两种形态的违约金,即既允许当事人约定违约金,同时又对一些合同规定了法定违约金。

      合同法违约金的特征

      1.违约金是当事人事先约定的,在一方违约的时候,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

      2.违约金须于违约时支付;

      3.违约金为诺成合同.第四,违约金支付是独立于履行行为之外的给付。

      合同法违约金的性质

      有学者则解释为惩罚性违约金。理由是:第一,按照学界...

  • 合同法对于违约金问题的主要规定如下:

    (1)如果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的,违约金等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对违约金进行约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 违约金与赔偿金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都是违反劳动合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承担违约金和赔偿金的主观要件都是劳动者有过错,客观要件都是劳动者有违约事实

    区别:

    (1)是否写进合同。违约金是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只要合同中写进了违约金条款,那么一方当事人违约后就要按照合同中该条款的约定给付违约金。而赔偿金的给付是按照实际造成的程度来进行的,无论合同中有无相应的条款。

    (2)是否造成实际损失。由于支付违约金的条件是违约方有违约的事实,而不论对方是否存在损失,因而使违约金在功能上具有了惩罚的性质。而支付赔偿金的前提条件不仅是劳动者有违约的事实,更重要的判断依据是要有实际损失,赔偿金通常具有补偿的性质。

    (3)数额与实际损失的关系不同。由于违约金是事先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因而实际发生的损失可能与约定的数额可能不一致,而赔偿金是完全根...

  • 合同违约金条款是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对一方违约时需要向对方支付一定金额作为补偿的约定条款,对于约束双方依约履行合同义务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实践中对于合同被解除时合同违约金条款的效力如何有争议。一、根据《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据此,合同解除导致合同关系归于消灭,故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不表现为违约责任,而是返还不当得利、赔偿损失等形式的民事责任。对当事人要求支付违约金的主张,不应支持。二、而《合同法》第98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容易让人对合同解除后,违约金条款是否仍然适用产生疑惑,下面介绍实践中,这方面的判定规则:(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层面无一不明确了合同解除的同时,非违约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条款主张违约金...
  •   不论是劳动合同、债权合同还是其他合同,都有可能涉及到合同违约的问题。那么,当合同违约时,违约金赔偿是怎么规定的?合同违约金约定的上限是多少呢?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些关于合同违约金赔偿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通过反诉或者抗辩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

  • 合同法失效后,最新《民法典》合同编对违约金上限作出了规定。一般为违约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但是约定的数额不得超过合同违约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否则当事人可以申请予以降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为由请求减少的,应当以违约金超过造成的损失30%为标准适当减少;当事人以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为由请求增...
  •   目前我国合同违约金没有法律规定上限,但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30%,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更多关于合同法违约金的规定上限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来解答这个疑惑。

      一、合同法违约金的规定上限

      合同违约金没有法律规定上限,但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30%,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二、违约金的性质

      我国《合同法》中违约金的性质主要是补偿性的,有限度地体现惩罚性。

      我国《合同法》对违约金的规定强调违约金补偿性的理念,同时有限地承认违约金的惩罚性。一方面,违约金的支付数额是“根据违约情况”确定的,即违约金的约定应当估计到一方违约而可能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而不得约定与原来的损失不相称的违约金数额。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的数额低于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

  • 合同在订立的时候是约定了违约条款的,因此一旦合同一方有违约行为的,就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给予对方赔偿相关的违约金了,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单方解除合同需承担哪些违约责任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是怎样吧!一、单方解除合同需承担哪些违约责任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所以,我国的立法是承认损害赔偿包含直接损失(积极损失)和间接损失(消极损失)两部分的。直接损失(积极损失)一般是指现有财产的减损灭失和费用的支出,是现实的财产损失。间接损失(消极损失)现在一般以可得利益的概念替代,是指合同在得到适当履行以后可以实现的和取得的财产利益,是一种未来的、确定的、可以预见的利益。这两种损失都应得到完全的赔偿。直接损失的计算一般比较容易确定,其基本的原则和范围为使受损...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