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快车> 知识专辑> 交通事故> 哪些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哪些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7-15 09:25:55 0人浏览

导读: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那么,哪些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收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浏览。
哪些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交通肇事发生之后,肇事者应该第一时间通知交警和医护人员,避免情况变坏。那么哪些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

      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整理的有关哪些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内容。

  •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交通肇事的发生,肇事者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那么哪些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呢?法律快车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以...

  •   在发生交通肇事的第一时间,肇事者应该积极的通知交警和医护人员,然后自己在事故现场等待。若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话,则就会构成交通肇事逃逸。但实践中,虽然肇事者离开了现场,但此时却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那到底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有哪些呢?请跟随小编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有哪些

      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有哪些?实践中,交管部门除了规定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外,交管部门还对哪些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做出了规定:

      1、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

  •   在发生了交通肇事之后,作为肇事者应该留在事故现场,积极的对事故作出处理,这样的情况下减少了损害,那日后承担的责任相对也要小一些。但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交通事故肇事逃逸的情况,此时处罚自然就要重一些了。那么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怎么办?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怎么赔偿?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辩护词怎么写?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怎么办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2、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一次记12分。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3、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

  •   发生交通肇事特别是严重交通事故后,肇事责任者往往会有畏惧心理,怕承担严重民事赔偿责任,或是怕受到刑事处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家庭等,因此,想必大家想知道,关于交通肇事罪构成情形有哪些?接下来由法律快车小编详细为您介绍!

      一、交通肇事罪构成情形有哪些

      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即交通肇事行为必须造成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才能构成犯罪。

      1、致人重伤

      2、致人死亡

      3、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行为人的行为只有造成了以上三种危害结果中的一种或多种时,该行为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其他的危害结果,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所以不能认定行为人犯罪。

      二、交通肇事罪的量刑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

  • 交通肇事造成轻微剐蹭的逃逸处罚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二、三项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

  • 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当地的交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双方进行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认定之后需要双方协商达成一致。然后交警会根据受害方的所示确定需要赔偿的金额。这种情况在我国法律上已经有着成熟的说明和法律的保障。如果交通肇事的判决结果生效后一方无力补偿时该怎么办,需要坐牢吗?一、交通肇事逃逸责任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而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
  •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以及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

  • 一、肇事逃逸认定的标准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四)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五)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六)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七)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八)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版权说明:法律快车对文章享有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如有发现,点击【投诉】告知。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