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法 > 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 怎么区别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

怎么区别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4-05-10 17:28:23 人浏览

导读:

本文详细探讨了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以及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准民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效力。通过阅读,你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法律概念。

  一、怎么区别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法律效力来源。

  1.民事法律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为,其法律效力直接来源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2.准民事法律行为虽然也是一种表意行为,但其法律效力并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

  二、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

  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构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视为一种客观存在,这主要关注的是行为的形式和要素是否齐全。

  2.民事行为的生效则是指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这主要关注的是行为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自愿等。

  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还有以下区别:

  1.它们的着眼点不同,成立着眼于行为的形式要素,生效着眼于行为的内容要件;

  2.它们的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成立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意思表示的成立或一致,而生效的判断标准则包括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的真实自愿、行为内容的合法性等;

  3.它们的法律后果也不同,成立的民事行为如果符合生效要件则产生法律效力,否则可能产生无效、可撤销等法律后果。

怎么区别民事法律行为与准民事法律行为

  三、准民事行为的种类及效力

  准民事行为是表意行为之一种,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准民事行为可分为催告、通知以及宽恕三种。

  1.催告是指相对人催促被代理人在一定期限内对无权代理行为予以追认的行为。在催告行为中,虽然可以看出相对人的意思,期间届满后,对方仍未作出表示的,视作拒绝追认。

  2.通知是指行为人将某种事实或情况告知他人的行为。在这类行为中,行为人表示的并不是某项意思,而是一种事实或者情况,通知行为所发生的法律后果是基于法律规定。

  3.宽恕是指被继承人在继承人虐待或遗弃自己后表示原谅的行为。宽恕是一种以感情为表意内容的行为,但被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并非宽恕内容所包含,而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法律后果。

  对民事行为和准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还有疑问吗?欢迎在法律快车提问,我们将为你提供更详尽的解答。法律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有保障。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