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W-Z类罪名 >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 伪造诊断证明怎样判刑

伪造诊断证明怎样判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11-18 16:01:15 人浏览

导读:

在我国医院就诊过程当中,如果患者本人要求伪造诊断证明被发现后也是属于违反医疗法规的,在一般情况下伪造以及变造造成严重后果是需要接受法律处分判刑处理。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伪造诊断证明怎样判刑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在我国医院就诊过程当中,如果患者本人要求伪造诊断证明被发现后也是属于违反医疗法规的,在一般情况下伪造以及变造造成严重后果是需要接受法律处分判刑处理。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伪造诊断证明怎样判刑问题的解答,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往下看。

  一、伪造诊断证明怎样判刑

  许可证件造假属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国家机关制作的公文、使用的印章和证件是其在社会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实行管理活动的重要凭证和手段。任何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都会影响其正常管理活动,损害其名誉,从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

  《中华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

  (三)伪造、变造、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

  (四)伪造、变造船舶户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船舶户牌,或者涂改船舶发动机号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

  (一)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二)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医生伪造病历需要承担的责任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伪造病历对医院有什么处罚

  医院如果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的,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要承担过错责任。

  (一)行政处罚

  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

  (二)刑事处罚

  如果其涂改目的是隐匿患者诊治的真实情况或者掩盖其失误,就可涉嫌刑法上的伪证罪;如果其单位管理人涉嫌指使、帮助当事人涂改病历,就可以被人认定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可能因此被定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305条: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第335条: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37条也规定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民事赔偿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既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病方对涂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进而否定病历的证据作用,一旦这种主张被法官采纳的话,医方就会失去举证机会,导致举证不能,医方会因此在诉讼中败诉,承担赔偿责任。但需要指出的是,现存法规都明确规定了涂改病历的行政或刑事处罚责任,但没有也不可能规定病历涂改必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说,医方承担涂改病历行为所致民事责任的前提只能是涂改行为导致病历内容失真而丧失其证据作用,致使医方在医疗诉讼中因举证不能而败诉。离开这个前提,就没有让医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伪造诊断证明怎样判刑问题的详细解答,对于我国在进行处理伪造病例过程当中,如果是医院的缘故,是需要接受行政处罚,并且也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站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