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超过一年没鉴定有什么办法吗

更新时间:2019-09-07 04:17:26人浏览
问题描述:
工伤鉴定超过一年没鉴定有什么办法吗
4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5727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如果超出了一年的最长工伤申请时效,劳动部门就不会受理该工伤认定申请,该伤者也无法通过工伤获得赔偿。
3.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追问或直接拨打12333咨询一下当地劳动部门!
2019-09-07 04:02:02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5133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用人单位应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一个月内申请工伤鉴定,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2019-09-07 04:06:26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9898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工伤鉴定结果需要在申请之后60天内下达,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会延迟三十天下达。刚刚做完一天是无法给出结果的。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第八条〔提出申请〕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时限自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之日起最长不超过2年。工伤职工本人无法提出申请的,可由其近亲属代为提出。第九条〔提交材料〕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工伤认定决定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诊断证明、检查检验报告等原件和复印件,完整有效的病历;
(四)职工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十条〔材料审核〕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及时审核。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因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的,鉴定工作期限可以延长30日。
2019-09-07 04:17:26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7411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办事程序
  
1、用人单位应当在从业人员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患职业病30日之内提出申请,如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的,从业人员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携带申请工伤认定的相关材料,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患职业病起的1年内提出认定申请。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与否的决定,并发出通知书。
  对于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其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工伤认定申请人在30日内补正材料的,应当受理。
办理期限
  收费标准:不收费
  申办表格:工伤认定申请表
2019-09-07 04:13:18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工伤鉴定和伤残鉴定有什么区别
工伤鉴定和伤残鉴定有什么区别
工伤鉴定和伤残鉴定是我们听的比较多的一种鉴定类型,那么工伤鉴定和伤残鉴定的区别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工伤鉴定是属于在工作中发生的一种。而伤残鉴定得是其他事由所需要
工伤鉴定知识
人浏览
工伤鉴定结果需要在申请之后60天内下达,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会延迟三十天下达。刚刚做完一天是无法给出结果的。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第八条〔提出申请〕职工发生工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伤残鉴定六级多少钱
伤残鉴定六级多少钱
六级伤残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
劳动法
人浏览
伤情鉴定与伤残鉴定有什么不同
伤情鉴定与伤残鉴定有什么不同
伤情鉴定与伤残鉴定有什么不同?伤残鉴定和伤情鉴定一字之差,很多当事人往往分不清楚,但二者在法律实务中差别很大,法律快车小编在本文整理介绍相关内容。确定的时间不同
司法鉴定
人浏览
伤残鉴定是什么鉴定
伤残鉴定是什么鉴定
伤残鉴定是什么鉴定?一方面,是伤残程度与劳动能力的鉴定。鉴定时主要依据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职业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和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另
司法鉴定
人浏览
附《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工伤认定或视同工伤的条件规定: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伤伤残鉴定有没有时限
工伤伤残鉴定有没有时限
在我国申请工伤鉴定是有期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做
损害赔偿
人浏览
办事程序1、用人单位应当在从业人员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患职业病30日之内提出申请,如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的,从业人员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携带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1.《工伤认定申请表》。2.受伤害职工的居民身份证。申请人为受伤害职工近亲属的,除提交申请人和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外,应当同时提交有效的近亲属关系证明;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向劳动局提出工伤认定并被认定为工伤后,再申请鉴定。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的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协商不成,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申请仲裁。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你好,主要是病历;需要法律帮助,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如果满意请采纳,并请给予评价。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公司发的奖金需要交个人所得税,个人应自行申报并缴纳税款。从法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奖金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应纳入个人所得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香港公司在内地未注册,解雇内地员工需支付赔偿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赔偿金为补偿金的两倍,按员工工作年限和月平均工资计算。如不及时处理,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精神病人在未经法院宣告限制/无民事行为能力前,提交的辞职申请具有法律效应。但若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则签字无效,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依据《劳动合同法》第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
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有: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解除;2、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4、经济性裁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法律分析:工伤一级的赔偿标准:一般会先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级伤残的是二十七个月的本人工资。单位会按月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伤残津贴,一级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如果实习协议中约定了实习报酬及支付方式等条款,且实习生付出了正常的劳动,则实习期主动离职有工资。其所在的单位应当按照实习生实际工作的天数向其发放工资。法律依据: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