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再就业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凡再就业职工必须与**市劳务派遣中心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务派遣中心建立劳动关系。

更新时间:2018-06-12 11:32:07人浏览
问题描述:
各位大师:您们好! 中国**公司五年前以“硬兑现”的方式逼迫一万多名职工买断工龄。五年过去了,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的压力下,**公司不得不考虑重新解决这一万多名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但是,就在这样的大政策、大背景下,**公司出台的重新解决买断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仍然没有真正从解决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一、一万多名职工的百分之八十将由**公司内部岗位解决再就业,另有近百分之二十由地方政府提供岗位解决再就业。 二、**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市派人专门为**公司再就业职工成立劳务派遣中心,即**市劳务派遣中心,作为专门为**公司再就业职工的封闭式劳务中介机构(封闭式:即专门为**公司再就业职工中介服务)。 三、**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安排职工再就业,但不与再就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与再就业职工建立劳动关系。 四、**公司再就业政策规定,凡再就业职工必须与**市劳务派遣中心签订劳动合同,与劳务派遣中心建立劳动关系。 五、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请问: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司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让其与社会劳务中介机构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的合同是否可以称为劳动合同?劳务中介机构处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有权替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直接承接劳动任务转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的劳动关系是否可以定议为三角劳动关系,是否合法?如果职工签订了类似的劳动合同,一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了劳动争议,其权益如何追诉?
4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3946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怎样签订劳动合同?

详细阅读劳动合同书条款

劳动者拿到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书后,应当详细阅读劳动合同书的条款。就以下内容应当重点关注:


(一)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

劳动合同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类型。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内。在同一单位工作,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的长短与劳动合同期限相关。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完成某项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和三个月以下期限的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二)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工作地点是在本地还是外地,是国内还是国外,应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有些工作如驾驶员、营销员或者高管人员,合同履行地往往不固定在本地,为避免今后争议,要约定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尽可能按照国家职业工种目录标准和实际从事的工作准确填写。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用人单位的工作时间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每天8小时,每周40小时,俗称“长白班”。第二种:“三班制”或者“四班三运转”,俗称“倒班”。第三种: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对于第三种情况,用工单位要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履行报告审批手续。

用人单位在法定工作时间外安排劳动,属于加点,要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150%支付加点工资;用人单位在法定休息日安排加班,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职工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利,按照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执行。


(四)劳动报酬。


(五)社会保险。

参加社会保险是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法定义务。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三、怎样约定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协商约定。但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合理选择劳动合同期限。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劳动者个人素质,从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综合考虑确定合同期限。对业务骨干、技术人才,合同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对员工的劳动合同期限不宜“一刀切”。合理的劳动合同期限,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注意《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保护性”条款。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国有企业改制时劳动者已经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无特定情形的情况下,已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合同再续签合同的,本人如果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注:特定情形是指《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


四、注意事项


(一)制式劳动合同文本中有“选择条款”、“约定条款”和“补充条款”。凡是选择条款,必须把选择项目填入空格;凡是约定条款,必须把协商约定的结果填入空格;补充条款是企业针对劳动者的具体情况,双方协商一致设立,但不得违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选择、约定和补充的项目,要用斜线划掉或填写“无”。


(二)劳动合同书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和用工单位的法人代表(或负责人)共同签字认可才能生效。劳动者本人必须持有一份。


(三)总公司在外省、分公司在本地的,建议使用本省劳动合同文本。如果双方协商一致同意使用外省劳动合同文本,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外省劳动合同条款是否与本省地方法规相符;

二是如果发生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地址放在哪里。


(四)关于劳动合同附件。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就保守商业秘密或竞业限制、甲方出资对乙方进行专业培训约定服务期等内容,签订劳动合同附件。劳动合同附件随同劳动合同一起,由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五)关于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为初始条款,初始条款不限制合同期内协商变更相关内容,比如变更岗位、提高工资福利和休息休假待遇。变更劳动合同条款,应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

相关内容链接:

特殊人员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一)用人单位使用退休人员的,不签订劳动合同。退休人员已经超出法定就业年龄,不在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范围,适用民法规范调整范围。用人单位可以就相关劳动报酬问题协商签订书面协议或者口头约定协议。


(二)用工单位使用下岗和内退人员的,不签订劳动合同。因为下岗和内退人员与原单位仍然保留着劳动关系。使用下岗内退人员的单位,要核实其劳动关系状况,证明其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用工单位如果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与下岗、内退人员的原单位协商,把他们的劳动关系转入本单位。


(三)用人单位使用外来人员和农民工的,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国家已经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农民工也可以参加社会保险,和城镇职工享受同样待遇。用人单位以员工本人“不愿意签订”为由,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不能免除单位的法律责任。员工写下的所谓“申请”、“保证”,属于无效文书。


(四)用人单位使用大龄未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的,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参加养老保险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满15年的,办理退休手续。


(五)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的,应当将失业人员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转入单位,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

2018-06-12 11:06:36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67964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1、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2、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企业调解委员会或基层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3、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18-06-12 11:09:08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90996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只要涉及到权利义务都需要签订一份合同,以此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签订合同有利于保障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如果没有签合同,很可能会导致双方协议不成立,或者日后一方反悔违约给另一方带来损害,所以进行民事行为过程中比如租赁、雇佣、借贷等等都要签订合同。
2018-06-12 11:20:03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53036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1、单位未签署劳动合同,应支付你未签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如已具备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还可要求单位支付未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赔偿金;
2、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前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2018-06-12 11:32:07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内劳务派遣业发展异常迅速。据最新统计,全国公有制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有劳务派遣员工2500万人左右,劳务派遣公司不下2.6万
劳务派遣
人浏览
单位同农民工形成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劳动者在法定工作年龄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如果是劳动者超过了法定退休年龄享受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员工患病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吗
员工患病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吗
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不能因员工患病而立即解除劳动关系。只有满足一个前提条件才能解除,那就是:在规定的医疗期满
劳动法
次播放
劳动派遣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劳动派遣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劳务派遣有关知识首先说一下,没有劳动派遣这个名词(说法),可能你理解的劳动派遣就是差使某人直接做某事.关于劳务派遣:1、什么叫劳务派遣是指经济实体或经济组织以经
劳务派遣
人浏览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书(本合同仅适用劳务派遣劳动者)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书(本合同仅适用劳务派遣劳动者)
甲方:乙方:签订日期:年月日甲方(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名称用人单位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联系方式户籍所在地实际居住地居民身份
劳务合同
人浏览
用工单位退回被派遣劳动者只能是被派遣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或严重违纪违法,以及不胜任工作等情形。这样,劳务派遣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可以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劳务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的区别是什么
劳务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1、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不同,劳务公司无需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公司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2、二者的经营服
公司法
人浏览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缴纳工伤保险的义务应是劳务派遣单位,而非用工单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的约定如下:1,据实填写就可以了,是计件工资,还是计时工资,还是固定工资,可以据实选填。2,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除应当载明本法第十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1、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请咨询社保部门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劳务派遣涉及到三方即作为用人单位的派遣单位、实际用工的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你这里问到的劳动关系不知是否是指劳动者的用人单位是哪一方,根据法律的规定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需根据相关信息当面计算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你好,符合失业金领取条件的失业人员,需要提供解除劳动关系的材料、身份证、户口本等向当地社保机构申请领取失业金。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