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犯罪所得对子女的影响吗?

更新时间:2024-06-25 03:11:27人浏览
问题描述:
隐瞒犯罪所得对子女的影响吗?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8607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隐瞒犯罪所得罪处罚标准的规定:法院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法院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024-06-25 03:11:07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64508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而定
2024-06-25 02:25:33
综合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88444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根据具体案情确定
2024-06-25 03:11:27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根据具体案情确定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离异父母犯罪记录对子女有什么影响吗
离异父母犯罪记录对子女有什么影响吗
离异父母犯罪记录对子女的影响:孩子考大学时,如果报考军事院校,警察院校等提前批次录取的院校,无法通过政审;孩子找工作时,
其他
人浏览
隐瞒犯罪所得罪处罚标准的规定:法院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法院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的主体是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父母一方有刑事犯罪记录,对子女以后有何影响
父母一方有刑事犯罪记录,对子女以后有何影响
父母一方有刑事犯罪记录,对子女以后的影响:1、参军、公务员考试、报考军校、报考警校、银行招聘、国企招聘等的政审有影响,政
刑事辩护
人浏览
隐瞒犯罪所得罪处罚标准的规定:法院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法院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的主体是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隐瞒犯罪所得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构成情节严重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
临时身份证的用途限制如下:时间限制,临时身份证只有三个月的有效期;时效限制,需要长期保存复印件的业务不能使用;功能限制,需要刷身份证读卡的无法使用,临时身份证没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异地办理身份证
中学生第一次不可以异地办理身份证。初次办理身份证必须要在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补办和换领居民身份证才可以异地办理。异地换证是为了在外地的群众就近办理身份证明。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具体请询问保险部门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北京网上怎么办理居住证
在网上办理北京居住证的流程包括有:登录北京市居住证服务平台;进行居住证办理申请;现场提交证明材料;在线领取电子版居住证等。我国《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申领居住证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父母有刑事违法记录案底,会对子女有一定影响;父母有一般行政违法记录案底,则对子女影响不大。犯了刑事罪的人,本人会受到刑事处罚外,对子女未来的影响也很大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能否作为证据
扫描件是可以作为证据的。但证据效力比较小,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来证明合同内容,法院通常不会采信该扫描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提交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具体看什么案子?会见的意义在于取保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需要证据吗
经济纠纷起诉在立案阶段是不需要证据的。立案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自撤诉之日发生中断重新起算。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法院拿吗
民事起诉书不是到法院拿,是起诉书书写好或者是委托他人写好提交给法院。民事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或者需
民事诉讼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