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期限是否具有稳定性

更新时间:2024-06-18 21:00:59人浏览
问题描述: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期限是否具有稳定性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93323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期限具有相对灵活性。根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每日四小时,每周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种用工形式不同于全日制用工的稳定劳动关系,更适应于短期、临时性的工作需求。如果超出规定时间,可能被视为全日制用工,影响用工成本和法律关系。
2024-06-18 20:58:02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6566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期限的处理方式包括签订书面协议和灵活调整工作时间。选择处理方式时应考虑实际工作需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双方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书面协议可以明确双方权益,而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则能更好地适应业务变化和员工个人需求。
2024-06-18 20:58:06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55314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期限灵活。操作方式包括:1.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时间、待遇等条款。2.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工作时间,但须确保不超法定工时。3.双方协商一致,可灵活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这些方式有助于平衡企业和员工的权益,实现用工的灵活性和合规性。
2024-06-18 21:00:59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有何区别?
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有何区别?
1.是否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九条之规定,在非全日制用工中,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两种合同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临时工
人浏览
非全日制用工有无固定期限吗
非全日制用工有无固定期限吗
非全日制用工无固定期限,双方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非全日制用工泛指在工作场所里非正式雇用的劳工,无试用期标准直接上岗
劳动法
人浏览
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工资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与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临时工
人浏览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您好!工伤认定应当向人社部门申请。须准备劳动关系、受伤证据等资料。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入职申请不算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在工地意外死亡应当赔偿对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数额为六个月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被扶养人生活费为一定期限的当地上一年度居民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法律分析:只要是住院,即使是一天,也可以报销的。住院的,要出具有医院盖章的住院证明,费用清单、发票等进行报销,具体报销金额建议咨询当地医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