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农民,我在三亚一个公司上班,我工资是4800元,请问我用交个人所得税吗

更新时间:2019-05-09 20:27:45人浏览
问题描述:
你好,我是农民,我在三亚一个公司上班,我工资是4800元,请问我用交个人所得税
4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5761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职工月工资扣除个人承担的三险一金和费用3500元,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纳税。按《个人所得税法》和国务院《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扣除应有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减除费用3500元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职工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扣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国务院《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 按照国家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019-05-09 20:07:11
房产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57488人 · 响应时间 平均4分钟内
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根据月实际收入水平课税,对其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有:
(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取得高薪是提高一个人消费水平的主要手段,但因为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累进的,当累进到一定程度,新增薪金带给纳税人的可支配现金将会逐步减少,所以,把纳税人现金性工资转为提供福利,照样可以增加其消费满足,却可少缴个人所得税。
比如,由企业员工提供住所、假期旅游津贴、福利设施等。
(2)纳税项目转换与选择的筹划。由于相同数额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因此利用税率的差异进行纳税筹划是节税的一个重要思路。
在某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分开,而在有些情况下将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就会节约税收。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将收入在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之间转换以节约纳税。
(3)利用“削山头”法进行筹划。对于适用于累进税率的纳税项目,应纳税的计税依据在各期分布越平均,越有利于节省纳税支出。利用“削山头”的方法,将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在各期进行分摊,可以起到降低边际税率、节约纳税的目的。
2019-05-09 20:14:16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58674人 ·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2019-05-09 20:24:32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31763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取得的各项收人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后的余额。
(一)收入的形式
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
(二)费用扣除的方法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除特殊项目外,一般允许从个人的应税收入中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包括为取得收人所支出的必要的成本或费用,仅就扣除费用后的余额征税。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确定、分类扣除,根据其所得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
2019-05-09 20:27:45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联通,请退我130元选号费!
联通,请退我130元选号费!
天津消费者怒告电信巨头联通联通,请退我130元选号费!法制网记者王继然10月10日上午9时,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4号审判庭。常小姐静静地坐在原告席上,等待法官宣
其他交通案例
人浏览
个人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根据您的所得金额按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根据《关于修改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8号)第三条规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工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5000扣多少个人所得税
5000扣多少个人所得税
工资5000元交纳0元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应缴纳税额等于总工资减去“五险一金”扣除数减去免征数额的所得的数字乘以适用税
个人税收筹划
次播放
在公司上班,我可以自己交社保费
在公司上班,我可以自己交社保费
我想咨询一个问题:我公司已跟我签了劳动合同,但让个人自己交养老保险、失业、大病(我的档案在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我已自己交后拿发票到公司报销了),但个人交这是不是
劳动合同知识
人浏览
企业出差补助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企业出差补助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问:企业出差补助是否要缴纳个税?是否有标准?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的规定,差旅费津贴不
个人所得税
人浏览
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个人所得税是多少
个人所得税是多少
个人所得税是多少每个人都不一样,具体可按照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得出。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为5000元,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
个人税收筹划
次播放
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取得的各项收人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后的余额。(一)收入的形式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根据月实际收入水平课税,对其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有:(1)工资、薪金福利化筹划。取得高薪是提高一个人消费水平的主要手段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您好,直接咨询税务局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你好 单位不缴纳社保 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审判原则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审判原则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审判原则如下:双方可以先行私下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
房地产法
人浏览
不合法,应该按实际工资为基数缴纳社保,你可以去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全部5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二手现房交易税费由买家还是卖家承担
二手现房交易税费由买家还是卖家承担
二手现房交易税费由买卖双方一同承担。买家需缴纳房款1.5%的契税、0.05%的印花税、交易费、测绘费、权属登记费取证费;卖家需缴纳交易费、房款0.05%的印花税
房地产法
人浏览
可与店主自行协商解决;或拨打12315投诉,由政府部门从中调解;也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律依据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二手现房抵押贷款要多久放款呢
二手现房抵押贷款要多久放款呢
二手现房抵押贷款一般三周左右放款,具体可以咨询当地银行。借款人在银行开立活期存款帐户后准备贷款要求的资料,面签银行、银行报卷和审批;银行审批通过后通知借款人审批
房地产法
人浏览
楼上的下水管道在我家漏水谁负责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楼上造成的漏水,由公司承担责任的。如果是正常老化、自然损坏的话,由管理者负责且物业负责维修的。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二手房离婚怎么分割
二手房离婚怎么分割
二手房离婚分割如下:属于个人财产的分割给个人,属于共同财产的房子夫妻双方可以协商确定;双方有协议的,按照协议进行分割处理;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可以根据出资人、出资
房地产法
人浏览
1、专项维修基金足额归集到位,维修项目符合维修基金使用范围。2、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届满。注意了,房屋维修基金只能用于主体结构或者公共部位的维修。3、房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买卖二手房是否还要土地转让证
买卖二手房是否还要土地转让证
买卖二手房需要土地证。房屋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办理二手房买卖过户手续时,当事人必须提供身份证、房产证、土地证、完税证明等资料,没有土地证的二手房无法办理登
房地产法
人浏览
具体应该根据引起漏水的原因确定,如果是人为原因导致的房屋漏水,比如说立管堵塞,家里出现反水现象,物业公司的责任也只是帮助排除险情,排查原因并拍照取证工作,是不承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二手房网签了以后卖家可以不可以再修改
二手房网签了以后卖家可以不可以再修改
二手房网签了以后经双方协商卖家可以再修改。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内容的修改属于合同变更行为,必须合同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合意,达成合意后对修改事项双方签字确认即产
房地产法
人浏览
如果符合欺诈的情形,有证据证明可以起诉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具体看侵权是否属实,有哪些合理损失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视具体情况,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视具体情况;详情建议来电或面议,以便于更好的给你提供相关法律建议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具体情况视合同约定,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视具体情况而定;建议详情来电或面议,以便于更好的给你提供相关法律建议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