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同行叫人来下套录音了,内容就是说他的坏话,但也是事实,现在他告我诽谤

更新时间:2022-11-21 14:24:08人浏览
问题描述:
我被同行叫人来下套录音了,内容就是说他的坏话,但也是事实,现在他告我诽谤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1824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如果有人被人长期进行诽谤,损坏个人名誉,应当立即报警。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人,情节严重的,会涉嫌犯罪的。
2022-11-21 14:20:41
人格尊严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9274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您好,看相关证据情况
2022-11-21 14:22:05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35144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你好,如有充分证据,可提起刑事自诉
2022-11-21 14:24:08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恐吓电话录音算证据吗
恐吓电话录音算证据吗
恐吓电话录音算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
刑事辩护
人浏览
告人诽谤需要什么证据
告人诽谤需要什么证据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告发他人诽谤需要出示下列证据:他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据;能证明他人捏造事实,散布谣言损害受害人名誉,情
刑事辩护
人浏览
你好!借条是否有给对方,建议报警处理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别人的隐私可以录音吗
别人的隐私可以录音吗
隐私,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比较私密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也不能让别人揭露的事情,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的话,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那么别人的隐私可以录音吗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人浏览
未经允许将他人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是违法的,侵犯了个人肖像权和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XX法》的规定,这种行为可能受到罚款或拘留等处罚。建议您尽快采取行动,保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起诉离婚录音能作为证据吗
起诉离婚录音能作为证据吗
在离婚诉讼中,要证明离婚有相关损害,证明对方违反夫妻义务的证据需要提供给法院,更向法院证明自己为受害方。因此接下来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开起诉离婚录音能作
离婚
人浏览
肖像权不属于公民财产权,而是人格权。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等人格权利,这主要保护的是精神利益,如形象完整、禁止非法毁损等。若肖像权受侵害,受害人可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是的,这种行为确实侵犯了您的肖像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每个人自然享有肖像权,未经您的同意,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制作、使用或公开您的肖像。对方不仅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群里诽谤他人可以告毁坏名誉吗
群里诽谤他人可以告毁坏名誉吗
名誉对于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自己的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话,可以通过一定的合法的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那么群里诽谤他人可以告毁坏名
名誉权和荣誉权
人浏览
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您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发布您的照片,‌并删除已经公布的照片。‌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在公共场所录音算侵犯隐私吗
在公共场所录音算侵犯隐私吗
在法庭上,录音也是当做证据使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录音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偷录的录音只要不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就可以作为合法证据使用。那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人浏览
您好,影响,是否起诉看您
全部7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诽谤录音短信算证据吗
诽谤录音短信算证据吗
诽谤录音短信算证据。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
刑事辩护
次播放
公司不得以劳动关系存在为由无偿使用员工肖像用于营利活动。自然人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肖像权是每个自然人最基本的人格权。单位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员工肖像权的,应征得其
全部8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录音证据取证的司法解释
录音证据取证的司法解释
录音证据取证的司法解释有什么内容?民事诉讼实务中,录音证据是许多当事人和律师都青睐并且相对容易获得的证据。那么录音证据都有效吗?在取得录音证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
民事诉讼证据
人浏览
告人诽谤需要什么证据
告人诽谤需要什么证据
1、遭遇他人诽谤的,相应的书证、录音、视频或者是截图都可以作为证据,证明存在诽谤的事实。2、须有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的行为
刑事辩护
次播放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有什么区别
户口本分户和不分户的区别:户口本不分户,子女无法享受补贴,不需要缴纳费用。户口本分户后,家庭的土地会重新进行划分,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土地;父母子女有两个宅基地,
民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