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劳动合同,而且公司说没加班费。是否可以要求公司给予加班费,如果公司执意不给,我有什么办法?

更新时间:2018-09-27 14:47:35人浏览
问题描述:
我从2012年4月份开始上班至今,快6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从5月份开始,一直按倒班12小时工作,上四天班休息两天,一直未有加班费,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们还是正常倒班,而且公司说没加班费。

我是否可以要求公司给予加班费,如果公司执意不给,我有什么办法?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6536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1分钟内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2018-09-27 14:27:17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7201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劳动法加班费规定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国家规定的加班费计算方法
  平时晚上的加班费是本人工资的150%,双休日是200%,国定假日是300%。但这只是国家规定的比例,加班 费发放额的关键是工资基数。
  职工加班费的基数可以由企业和职工协商来确定,否则企业应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企业计算加班工资的工资基数,首先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如果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没有约定的,职工代表可与用人单位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用人单位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度的,则不执行上述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日工资计算是以基数除以每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
20.92天。
2018-09-27 14:32:08
劳动纠纷律师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94150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索要加班费有哪些法律依据?法律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编辑为您介绍。   
一、索要加班费法律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二、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一)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   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2018-09-27 14:47:35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公司没提供考勤表,劳动者加班费怎么算?
公司没提供考勤表,劳动者加班费怎么算?
每个劳动者都会试过在休息日里加班。而在休息日加班,劳动者可以索要加班费。而当双方因加班费产生纠纷时候,若用人单位不能够提供考勤记录,那么它要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
加班费
人浏览
你好!发生劳动纠纷,协商不成的可以去劳动局投诉。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
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时效
未签订劳动后台双倍工资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结束之日,次日开始计
劳动法
次播放
劳动者能否拒绝公司的加班要求?
劳动者能否拒绝公司的加班要求?
【案情】某公司于今年7月获得欧洲某公司一个大订单,由于外方公司对交货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延迟交货将面临巨额罚款,为了及时完成订单任务,公司向全体员工发出通告,全体
工资福利
人浏览
人事经理不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可以要求公司支付双倍工资?
人事经理不签订劳动合同是否可以要求公司支付双倍工资?
要点:由于存在双重身份,人事经理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行为存在特殊性。一是从形式看,企业要求人事部门与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也即与人事经理所负责的人事部门
劳动合同法案例
人浏览
您好,需要您与单位进行协商看是否能要回加班费。离职或者辞职的,此时注意要证明双方先前存在劳动关系。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员工有权利拒绝调休吗?
员工有权利拒绝调休吗?
法律是更注重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利,调休是用人单位自主权,休息日加班安排补休是法律提倡的举措,用人单位可以强制安排劳动者补
劳动法
人浏览
你好,你们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解决,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根据《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也就是加班),应与劳动者协商。既然是协商,当然就应该就加班时间和加班报酬协商一致,否则就是强迫劳动。只有四种情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的是
纳税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税额的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实践中,市区的税率为7%,县城和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不在市,县城或县属镇的税率为1%。
税法
人浏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怎样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
按政府指导价交契税如下:90平方以下契税为1%;90平方~144平方以下契税为1.5%;144平方及以上契税为3%;房子性质为别墅或商业用途的、小区容积率小于2
税法
人浏览
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可知,女职工产假时间规定如下:1、女职工生育享受九十八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十五天;2、难产,增加产假十五天;3、生育多胞胎,每多生育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吗
店面房要纳税。对于自用的店面房,通常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计算房产税;对于出租的店面房,通常按照租金收入计算房产税,从租计征的法定税率是12%。
税法
人浏览
你好,对于被降薪的问题,应该先和单位协商处理,在协商处理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好相关证据,比如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证明工资水平的证据,如果单位有违法行为,可以进行录音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怎么算
南京车辆购置税的计算是: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税率为10%,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计税的价格为支付给经销商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税率1
税法
人浏览
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解决。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多少
租金发票的税率是:有形动产租赁税率17%,不动产租赁税率11%。房屋租赁属于不动产租赁,增值税税率是11%,小规模纳税人按照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减
税法
人浏览
你好,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要先和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则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来解决:(1)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2)向当地劳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哪些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有:一是惠及范围“再扩大”,能够享受减征政策的乘用车排量限制从1.6升提高到2.0升;二是政策发力“更应时”,符合条件的乘用车均可享受减征政策
税法
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