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民法典 > 人格权 > 名誉权和荣誉权 > 侵害公民名誉权法规有哪些

侵害公民名誉权法规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2-11-18 10:54:04 人浏览

导读:

侵害公民名誉权法规有行为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不属于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有正当的评论、在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特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行为等。

侵害公民名誉权法规有哪些

  一、侵害公民名誉权法规有哪些

  侵害公民名誉权法规有:侵害名誉权以侮辱、诽谤为主要方式,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捏造、歪曲事实影响他人名誉的,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影响他人名誉的,使用侮辱性言辞影响他人名誉的,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二、哪些不属于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

  1.正当的评论。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对可以受到公众评价的事情进行正当的评论,而涉及到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不构成名誉侵权。

  2.法定范围内的职务行为。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法定范围内的行为,影响到特定人名誉的,不构成名誉侵权。

  3.特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行为。在社会群体中,有的民事主体之间:如合伙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有特殊的利益(利害)关系,法律不禁止他们相互之间基于这种特殊关系,对他人进行传述或评价。即使传述或评价对他人有所贬抑或者传述的内容足以损害他人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4.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行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民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因此,受害人事先同意公开其隐私,结果名誉受到损害,受害人不得请求名誉权保护。但是,受害人的同意必须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不是受胁迫、欺诈而作同意表示的。这种同意必须为明示,而不能为默示。

  三、侵害公民名誉权的特征

  1.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当然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2.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法律快车提醒,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3.在主观过错上,侵害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

  4.在客观上,具有非法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事实。

  5.在后果上,对被侵害人的名誉造成较严重的损害。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 · 任意编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