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类型 > 未成年犯罪 > 未成年人盗窃罪怎么处罚

未成年人盗窃罪怎么处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1-05-30 15:55:32 人浏览

导读:

未成年人普遍有着好奇心重的特点,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对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使得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多发,最常见的是盗窃罪。那么未成年人盗窃罪怎么处罚呢?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普遍有着好奇心重的特点,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对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使得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多发,最常见的是盗窃罪。那么未成年人盗窃罪怎么处罚呢?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未成年人盗窃罪怎么处罚

  按照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盗窃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同时,对于未成年人多次盗窃,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其16周岁以前实施的盗窃行为不应计入“多次”.

  在对未成年人具体量刑时,要根据其犯罪性质、情节,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有无悔改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以及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过自新及健康成长。

  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罪,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依法从轻处罚的,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依法减轻处罚的,按《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刑法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盗窃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盗窃公私财物虽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二、处理未成年人盗窃罪应当注意的其他问题

  1、处理未成年人盗窃应贯彻两个特殊原则

  一是区别对待原则。尽管很多未成年人实施的盗窃,从手法、动机、结果看与成年人并无太大差别,但是,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成年犯明知是触犯法律而故意实施的盗窃,与未成年犯明知是违法而故意实施的盗窃不同,根本的一点在于两者认识和控制能力的问题。成年人已经具备了认知和控制能力,应当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未成年人则处于认知力不足,自知力较差的时期,因而对未成年犯矫治重于处罚。

  二是个案处理原则。未成年盗窃犯中,一类是初犯、偶犯、浅尝犯罪禁果、罪责感易于激发,是容易矫治的对象。另一类是惯窃老手(非法律概念上的惯犯),自幼偷盗成性,由量变到质变,罪责感削弱,是较难矫治的对象。所以,要综观每一件未成年人案件的全局,分析每一个未成年犯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处置,而不能一概而论,或设定若干模式依样照搬。

  2、未成年人盗窃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司法认定

  “2006年未成年人解释”第9条第1款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⑴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⑵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⑶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三、未成年人的刑事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

  2、 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对所有的犯罪都应负有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未成年人盗窃罪怎么处罚的信息,由上可知,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不构成犯罪,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盗窃罪,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