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罪名大全 > 首字母A-G类罪名 > 过失致人死亡罪 > 单位能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单位能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09-04 17:01:32 人浏览

导读:

我国刑法中也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情形,如果单位犯罪由两种处罚方式,一种是单罚制,还有一种就是双罚制,单位也有可能存在过失犯罪,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那么单位能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刑法中也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情形,如果单位犯罪由两种处罚方式,一种是单罚制,还有一种就是双罚制,单位也有可能存在过失犯罪,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那么单位能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呢?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位能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首先,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其次,对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含责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负刑事责任。所以单位并不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观要件

  过失致人死亡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其疏忽大意才未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他就应当对此结果负法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进而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他却没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因主观上的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区别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三、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共同点

  1、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上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如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单位是无法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只有个人才有可能构成此罪,如果是14到16周岁的人触犯本罪,那么也要对其免除刑事处罚。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以后可以更加了解“单位能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内容。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小编。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