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论文 > 信访终结制与审判终局性

信访终结制与审判终局性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6-08 07:43:12 人浏览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正文】根据现代法治理论,审判者的决断应该具有既定力,一经作出不得随意变更;也应该具有终局性,一旦确立不得再向其他机关寻求救济。通过既定力和终局性,可以避免一事多议的精力浪费和缠讼现象,节约解决问题的社会成本,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强恪守

  【正文】

  根据现代法治理论,审判者的决断应该具有既定力,一经作出不得随意变更;也应该具有终局性,一旦确立不得再向其他机关寻求救济。通过既定力和终局性,可以避免一事多议的精力浪费和缠讼现象,节约解决问题的社会成本,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加强恪守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当然,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以法官资质卓越、办案态度慎重、程序公正有可靠保障为前提条件的。

  但在我国,涉法涉讼信访系统的存在,实际上否定了关于司法判决终局性和既定力的设计方案。在容许甚至怂恿信访的背景下,加上各种监督审判的管道,即使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见解也不可能一锤定音。不得不指出,这就构成了某种极其罕见的特殊状况,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健讼”上访民,与大量的“倦勤”刀笔吏相反相成、共存共荣。

  没有既定力,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很容易出现一波三折的事态、延宕时间、牵扯各个方面,而在向四周发散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无序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蝴蝶效应”乃至突发的变异。没有终局性,任何一种问题的解决都势必指望更有权势的部门或个人出面摆平、导致矛盾不断上交、甚至迫使最高权力者亲断,而在如此攀升的过程中,时常会把某个鸡毛蒜皮的纠纷演变成一场宫廷权斗或者波及全国的群体事件。

  倘若社区自治的机制运行良好,倘若吏治清明,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在基层消化或者有效解决的,司法判决缺乏既定力和终局性的弱点倒也不至于突显出来。但是,当社区内的关系纽带有所松弛、政府内的纲纪有所坍塌时,信访的数量必定大幅度膨胀,京城受理申诉和陈情的压力也会剧增。既然事态已经发展到这步田地,颁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2009年8月)就顺理成章了。

  据报道,中央政法委的上述意见以及有关工作会议和培训班的主要精神是:(1)要以“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为工作目标,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2)要营造“不到北京也能解决问题”的氛围,加强在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进京访”现象;(3)为了避免推诿矛盾的官场积习,必须严格实行责任制,把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在基层,以减少“重复访”现象;(4)为了防止基层吏员勾结的弊端,上级政法机关要到下级、到基层直接解决问题,变等待“上访”为积极出击的“下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法委意见首次提出了“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主张,强调要尊重司法机关的判决。这意味着我国司法判决缺乏终局性和既定力的缺陷和解纷制度的合理化已经开始得到有关部门的明确认知,反思将贯彻到制度设计之中。对于诸如此类的进步,我们当然应该表示欢迎和拥护。

  不过,对这份权威意见的内容涵义也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解读。有人会认为中央政法委正在逐渐从对司法判断再重新进行判断的那种叠床架屋的旧框架撤退,但是,也有人会认为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其实把作出终结决定的那些机关当作终审级,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了司法权的定位,并通过变上访为下访的方式进一步形成审判机关与政法委员会共同定案的双重结构。究竟哪一种解读更符合《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的旨意,我们现在还无从推断,只能拭目以待正式文本的揭晓和相应的制度变迁。

  承认司法判决具有终局性和既定力,就必须通过充分的、公正的审理来确保解决问题的妥当性,从而必须强调程序要件和辩论规则,重视“上诉”的功能。反之,假设仅仅按照“上访”的逻辑来导入信访终结制度,司法判决归根结底还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终局性和既定力,更不可能在社会树立权威。审判机关实际上永远处于“被审判”的状态,另有某种高阶的决定主体君临司法界。可以说,“上诉”与“上访”的一字之差,揭示了两种制度设计方案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

  即便外部不存在某种高阶的决定主体,如果审判者不是专职人员、不能采取精密的专业技术解决问题,司法判决的终局性和既定力仍然难以确立。因为外行的意见和舆论具有很强的主观任意性,容易随着一时一地的情境不同而变化。由此可以推论,只要推行司法群众路线,客观的、中立的、统一的判断就无从谈起,“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目标也就很难达到,当事人总是试图影响特定范围内的倾向性意见,并在更大范围内寻找自己诉求的知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法群众路线与涉法涉诉信访是一对孪生的规范现象,两者在舆论场域交错、重叠、融合。

  即便司法群众路线为法律职业主义所取代,如果组织和秩序的基本原理是承包性质的责任制,“进京访”和“重复访”的趋势仍然很难扭转。因为责任制包括两个侧面,其一、负责者以全人格对结果进行担保,在管辖范围享有相机行事的全权,这就为违法行为保留了充分的余地,构成上访的诱因;其二、负责人因结果而接受制裁的可能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讨价还价的机会,在解决问题方面很可能助长“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风气。在这里,上访变成增加谈判筹码的手段。可想而知,严格实行责任制未必能有效地防止信访泛滥,甚至反倒会或多或少为信访推波助澜。

  即便责任制本身并没有促进信访活动,如果上级政法机关积极“下访”,也会在处理案件的日常性活动之外另辟救济渠道,造成重复诉求的局面,加大当事人对上级政法机关的期待值。“下访”的必然结果是使“上诉”失去意义。如果在“下访”介入日常办事程序之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当解决,留给当事人的选项只有“进京访”或者寄希望于京城派出“钦差大人”。显而易见,这根本不是《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颁发的目的。

  基于以上推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央政法委关于限制信访的意见是要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审判权具有终局性和既定力。为此,通过充分的、专业化的审理和程序公正来确保通过司法制度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妥当性,把形形色色的“上访”活动因势利导到“上诉”的制度化渠道之中,就是最合乎逻辑和经验法则的结论,难道不是吗?(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季卫东)

  北大法律信息网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 劳动仲裁胜诉后,只要对方未提起诉讼,该裁决已经生效。而对方拒不履行裁决义务,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1、提交书面申请执行书。2、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裁决书原件而不是复印件。3、申请执行的事项,只能是裁决书裁定的范围,不可以提其他要求。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序。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强制执行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执行文书包括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依法应由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它们一经确定,义务人即应自动履行。如拒不履行,权利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提出申请的权利人称申请人,被指名履行义务的人称被申请人,又称被执行人。申请人是胜诉的一方,被申请人是败诉的一方。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强制执行的规定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设执行组织,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执行本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所作的判决和裁定。第二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原则上也由原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负责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采取重大执行措施时,应当有司法警察参加。如果被申请执行的财产或者被申请人在外地、而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员又不便前往执行的,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托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函后15日内开始执行,不得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结果及时函复委托人民法院。在30日内还未执行完毕,也应当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受托人民法院自收到委托函件之次日起15日内不执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受托人民法院执行。
  • 根据法律规定,调解书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目前涉及到执行问题,如果被告的亲属同意按协议履行就可以。如有异议,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被告的遗产,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偿还的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者有权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或者提前30日以及随时解除合同的方式主动提出辞职。劳动部《关于实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劳动者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也规定,劳动者依据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项(笔者注,即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如果是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实时动态
北京地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广州地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北京地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广州地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向我咨询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
律师解答动态
综合律师团队
综合律师团队
8分钟前
退休人员反聘后,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若符合工伤条件,单位需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应认定
综合律师团队
综合律师团队
8分钟前
法律分析:关于申请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需要的材料,你要准备工伤保险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审批表一式两份。也要准备需要公司盖章签字、到劳动局工伤赔偿窗口领取或者到当地的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城乡养老保险一般是归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管理,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去咨询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来了解解决方法。
平台特邀律师
平台特邀律师
18分钟前
合同有约定,给付定金违约,定金不退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同无约定,双方可以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起诉到法院解决。
平台特邀律师
平台特邀律师
16分钟前
你好,建议先申请工伤认定,再做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以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得结合实际情形确定
综合律师团队
综合律师团队
10分钟前
办理健康证要携带本人的身份证到医院的查体中心,或者健康管理中心来办理健康证,即通常需要做体检。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