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处理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人未走斑马线由谁负责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人未走斑马线由谁负责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20-11-09 20:58:55 人浏览

导读:

很多时候,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不都是机动车驾驶人的过错,也有可能是行人的原因,比如在道路上嬉闹或是不走斑马线横过马路等,那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人未走斑马线由谁负责?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很多时候,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不都是机动车驾驶人的过错,也有可能是行人的原因,比如在道路上嬉闹或是不走斑马线横过马路等,那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人未走斑马线由谁负责?接下来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人未走斑马线由谁负责

  一般要机动车方负本事故的全部责任,但是对方有办法证明行人有过错的,可以减轻机动车方的责任。也就是说只有证明行人有责任才能减轻机动车的责任,无法证明的,那么只能有机动车方承担。

  行人虽然没有走斑马线,但是按法律规定机动车还需尽到避让的义务。如果机动车已经采取避让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也会导致事故发生的的,那么说明行人也就存在过错,交警会根据过错来判定双方具体的责任,具体的责任认定要看交警现场勘查的情况。

  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二、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怎么办

  1、向交管部门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结论

  2、向上一级交管部门申请复核

  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有异议,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1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3、通过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机构救济

  4、通过诉讼质疑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

  5、通过信访制度维权

  依据信访条例,只有在司法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才可启动。通过信访,做出交通事故认定的公安交管部门并不主动承担重新认定,而是由上级部门责令重新认定。

  三、交通事故责任划分细则有哪些规定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四)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

  公安机关并不是对每—个在道路交通中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故都能够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经公安机关调查不能确定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则对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认定其负交通事故责任。

  对于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适用必须严格加以限制。 首先 对于应当适用推之责任的案件,不能适用不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其次,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应尽一切可能收集证据,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确认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有当确实不能确认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时,才能不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五)交通事故责任推定。

  交通事故责任推定,是公安机关在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以及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致使无法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对当求人应负何种交通事故责任的推定行为。

  (六)模糊责任。

  在交通事故处理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种当事人的部分违法行为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部分违法行为由于证据不足无法确认的情况,不具体认定当事各方应负的交通事故责任,而对当事各方承担的交通事故责任加以“模糊”认定。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人未走斑马线由谁负责的信息,由上可知,行人未走斑马线存在过错,交警要根据现场勘查的情况会根据过错来判定双方具体的责任。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引用法条

拓展阅读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