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生育险报销标准2015新年

更新时间:2024-02-22 12:09:47人浏览
问题描述:
某某生育险报销标准2015新年
2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特邀律师 咨询我
已帮助117912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依据医保部门答复为准
2024-02-22 12:09:47
法律快车咨询顾问 咨询我
已帮助132665人 · 响应时间 平均5分钟内
法律分析:
1、生育保险的报销标准没有统一规定,生育险报销包括医疗费用和计划生育手续费用,报销比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一般女方生育险可报75%,男方生育险可报50%,只能报一方;
2、生育津贴发放标准一般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规定的假期天数;
3、一次性生育补贴:流产400元、顺产2400元、难产和多胞胎生育4000元,仅限女方生育保险享受。生育险报销水平以当地社保政策为准,产假长短还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影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十五条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可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五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2024-02-22 12:09:16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生育保险报销计算
生育保险报销计算
生育保险报销计算流程,是指用人单位及职工本人就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生育医疗费、生育津贴等费用,男职工在配偶生育期间的看护假假期津贴,向统筹地区生育保险基金报销的一
劳动法
人浏览
生育保险报销材料
生育保险报销材料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要报销生育险的需要准备的材料也是很多的。那么,生育保险报销材料有哪些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解答。根据情况的不同,需要
劳动法
人浏览
上海生育保险报销期限
上海生育保险报销期限
对于女性职工来说,生育保险的购买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为了在进行生育期间能够有一定的报销。我国各地的生育保险报销期限都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
生育保险
人浏览
一般女职工生育保险报销哪些费用
一般女职工生育保险报销哪些费用
生育保险由国家法律规定保障,国家通过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为生育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医疗服务和产假待遇,保障其身体健康,并为婴儿的哺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生育保险
职工生育保险
人浏览
老人财产分配官司受理后多长时间才能宣判
老人财产分配官司受理后多长时间才能宣判
受理老人财产分配官司后一般三至六个月宣判。如果人民法院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一般需要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宣判,若是有特殊情况导致延长了的,就可能会超过六个月;如
民事案由
人浏览
法律分析:养老保险是可以补缴的,申请养老保险补缴后,单位可以向原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申请办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手续。申请人原单位已经不存在的,主管部门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法律分析:个人领取失业金是需要在失业之前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已经缴纳满失业保险费一年了,失业不是因为个人意愿导致的,同时已经办理了失业登记,也有求职的要求。员工失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中断的养老保险能补交。一般来说,补交养老保险可以是单位补缴,也可以是个人补缴。补缴流程如下:在办理补交养老保险前,个人应填写补缴承诺书和申办单,同时提供相关证明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法律分析:公积金查询时显示合并销户意思就是指帐户停用了,单位没再给你缴纳公积金。停止缴纳公积金后,账号就封存了,封存后不可以办理贷款、合并公积金业务,但可以取现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您好,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处理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具体看签订的年金合同
全部1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可以向医保局投诉。如果符合劳动仲裁条件,可以申请仲裁。
全部4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建议您准备劳动关系等相关证据材料,向单位所在地劳动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全部6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