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出狱,家里人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更新时间:2022-11-12 16:33:14人浏览
问题描述:
犯人出狱,家里人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1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平台法律顾问团队 咨询我
已帮助122327人 ·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需要近亲属的委托手续
2022-11-12 16:33:14
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若涉及隐私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假释通过会提前几天通知家人
假释通过会提前几天通知家人
假释通过不会提前通知家属。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表现的犯罪分子,裁定予以假释
刑法
人浏览
你好,需要什么材料根据案件而定
全部2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服刑人员可以减刑的情形有哪些
服刑人员可以减刑的情形有哪些
服刑人员可以减刑的情形为: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刑法
人浏览
需要出具释放证明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申请假释需要什么材料
申请假释需要什么材料
申请假释一般需要以下材料:1、《提请减刑建议书》或者《提请假释建议书》;2、终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历次减刑裁定书的复印件;3、罪犯计分考核明细表、评审鉴
刑法
人浏览
独生子女新农合缴费标准因地区而异,需根据当地政策确定。**从法律角度看,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缴费标准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保障需求制定,因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假释出狱会不会通知家属
假释出狱会不会通知家属
犯罪分子假释出狱,一般不会通知家属。对假释出狱的罪犯,监狱需要按期进行假释并发给其假释证明书,还要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对其
刑事辩护
人浏览
国家信访局信访“查询码”通过12303平台发送。信访人如已提供手机号码,将自动收到含查询码的短信。分析:根据国家信访局的相关规定,对于初次登记受理的非涉密、署名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关于社保断缴后的补缴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单位转灵活就业缴纳社保期间断交的几个月是可以进行补缴的。补缴能够保证社保的连续性和个人权益,建议及时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刑事案件假释及其程序
刑事案件假释及其程序
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所适用的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
刑事辩护
人浏览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约后,社保缴纳将停止。但根据《劳动合同法》,雇主必须为员工出具相关证明,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社保转移手续。请确保您的社保权益不受影响。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对于羁押犯人有监护权吗
对于羁押犯人有监护权吗
监护权的行使,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比如父母对于子女的监护行为,这是天生就具有的行为。那么,对于羁押犯人有监护权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法
自然人
人浏览
一般情况下不能取出,需符合特定条件。**社保账户资金通常用于未来社会保障,非特殊情况不得提前支取。根据《社会保险法》,需满足如退休未缴满年限、死亡、出国定居等条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监狱办假释的条件是什么?
监狱办假释的条件是什么?
在监狱中服刑的犯罪分子适用假释的具体条件包括: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上述人员在服刑期间,认真遵
刑事辩护
人浏览
俩卡人员出入境受限需具体分析原因并依法处理。从法律角度看,俩卡人员出入境受限可能因涉及违法犯罪活动、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等原因。需明确受限原因,如涉及违法需配合调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假释出狱需要注意什么
假释出狱需要注意什么
犯罪分子若适用假释出狱的,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包括:要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刑事辩护
人浏览
服刑人员减刑条件主要有哪些
服刑人员减刑条件主要有哪些
服刑人员符合以下条件可以减刑:(一)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二)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三)在
刑事辩护
人浏览
举报不卫生餐饮店有奖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家实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奖励,保护举报人权益。若不及时举报,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
监狱犯人是怎么减刑的
监狱犯人是怎么减刑的
监狱犯人的减刑需要经过下列流程:1、召开全体警察会议,集体评议,报经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同意后,报送监狱刑罚执行(狱政管理)
刑事辩护
人浏览
在异地申请慢性病症需遵循当地规定。通常需准备病历、医保卡等材料,填写申请单并选定定点医院。问题严重时,如申请受阻或病情恶化,应及时咨询当地医保部门或寻求法律帮助
全部3个答案 >
人咨询过 去咨询